静乃慧之源

发布时间:2022-05-26

 人得大道精华全体,为道体,而与天地并为三才,为万物之灵,能弘道,能位天地,育万物。但人心如猿猴,要找个榛子定住,这就

是定静的功夫。

“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,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显而得。”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如是说。

佛门八万四千方法,道家三千六百旁门,所有的宗教家、学问家、哲学家,他们所用的一个共同的方法便是定静功夫的修炼。静非不动,而是由身体到心灵高度的清明清醒的安宁,是发育智慧及万物的根源和能量。

人的生命,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。静就是生命休整蓄积的过程。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,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天地万物的生命,“芸芸”,表示大地上的草木非常多,数不清,比喻万物。草木的生命力在根上。为什么生长那么快那么多,因为根吸收了天地间正的能量和力量。根是什么,是万物生命的来源。回归根才是静,能静才回归生命。

大家习惯了动态,自己忘记了生命的那个静态,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,更忘记了必须要把脑筋静下来、思想情绪静下来休整。一切的智能,如果不是在静态中,是发挥不起来的。

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。印度学瑜珈,中国学武功的,学到最高处,就要练静功了。最高的原理,就是反省观照自己,真正认知自己的身体和内心。由自知到自觉,由自觉到觉他。

静以修身 - 搜狗百科

如今走进学校,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:很多孩子好动,浮躁、粗心大意。处于现今急功近利时代的孩子很难与“静”有缘了。如果教育只是为名次、升学和谋好差事升官发财,心像跑马一样向外驰奔,岂能静下来。这样,首先抹杀的是孩子的敏锐的直觉、慈悲心,最终产生心智思考紊乱、无秩序、急躁等各种问题。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中告诫他的孩子:“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静无以成学。”儒家说“静而能虑”,佛家说“定能生慧。”佛学重在“戒定慧”三字,主张“因戒成定,因定发慧。”入静的方法最基本的有调心、调息、调身三者。能正能静,然后能定。定在心中,耳目聪明,四肢坚固,可以为精舍。

人的天性都是向静的。平时看到孩子的混乱、无序、打闹,往往是他们自婴幼期无数次被打扰、被打断、被强迫的后果。

能静的孩子对信息的接受和感触非常敏锐,他们对学习和活动充满期待,只有这时,我们才会看到两眼闪闪发光、灵感四射美丽无比的天才之像。

静水照大千。比如一片池塘,平静时哪怕天空走过的一缕云丝都能清晰映照,起波时,哪怕岸边的大树也难以看出影子。

引导儿童将身心静下来,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,智慧之门才会洞开。当他聆听虫儿的低语时,当他看云朵走过蓝天时,当他潜心给图案选用最美丽的色彩时,当他嘹亮地高歌时,当他悠然自得地读书时……孩子便在静中,正进行着最为积极的自我教育和陶冶。这时,孩子身心合一,愉悦开朗,活泼而有序,记忆力、思考力都会处于最佳功能状态。

这些能源从哪里来,是从静中来的。为什么白天忙碌,到夜里要睡觉,因为需要静态。脑筋不休息不行。再譬如人病了,必须要去医院。实际上不是医院的医生药物治好的病,是靠自己身体机能恢复过来的,药物只是一种帮助。以前的宗教,人跪在那里祷告一下,或者坐在那里,心里宁静一会儿。诵经念佛参禅打坐最根本都是定静的修养。古今各教圣贤,用这些入静之法,修心养体,修身安命。中国传统的内家武术、太极等修炼之法,静以修心,动以养体,动静相宜,使身心合于四时之序、合于天地之理。

实践发现,儿童实际上非常喜爱定静的训练,并陶醉其中。如“阿”字音声练习方法。整个世界上的生命,不止人,所有的发音第一个都是“阿”,婴儿生下来都会“阿”。“阿”是开口音,生命的原始音。所有宗教的最高原理都是通的,真理就是一个。譬如佛教念阿弥陀佛,第一个字是阿;基督教的人,祷告完了说阿门;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叫阿訇。所以说音声是统一的,不需要讲话,一个音声就是共同的语言。面带微笑,拉开面部神经,脑神经就展开了,再随着“阿”音发展下去,会感觉身体内外一片光明。

孩子气质的改变、人格品行的修养、内省力的奠定、学习力的提升都需要静定习惯的养成作为前提。

惟有认识宇宙精神,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人,才可达到心安理得,知天乐命的境界;只有能静的人,才能在躁动的社会中,树立独立人格精神,把握自我,看清是非善恶,通达从容,担当大事。能静的人才能把握动的时机和质量,动静自如。

管子说:心能执静,道将自定。黄帝的老师广成子说:“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”不出户知天下,观天地如掌上观纹,道运乾坤,人神同体。